「我不是我的我」
從前帝王的歷史由史官撰寫,文人的歷史由自己撰寫。市井小民的歷史無人聞問。幸運的可能會留下血脈,成為不被淘汰的基因或集體意識的一部分。 如果個體的所有歷程都放入 LLM,那和自己達成共識的方式就是書寫不虛偽的日記。
不免一直在想 AI 的事,隨手寫一點。
週二早上八點試上了一堂真人英文會話才去上班,進公司看了一下老師發來的後續教材感到有點無言。張繼正說妳幹嘛不用 Grok? 我說我不喜跟 AI語音對話,還是想跟真人互動, AI 那個頓點讓我很沒耐心。
但我錯了, Grok 語音真的有料,他有個好辯的人格甚至可以拿來吵架,但凡有一點停頓或思考斷點他就會說:你這些填充詞沒有任何意義,請更銳利一點。
最近用各種 AI 工具搞了一個一直以來都很想做但沒能力做的事,一方面覺得哇可以這樣搞,一方面又覺得我自己好慢 ==「我到底在卡什麼?」
1. 我從未真正學會過 SQL,現在用自然語言可以寫出語法,更快速的解答我的問題(question)
2. 我從未真正學會過 coding,現在用自然語言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 (problem)
還是知識粒度的問題,AI 給我結果,若我不了解原理,我最多也就得到結果。
在他人眼裡我是個推行 AI 理解問題跟解決問題的人,但越用越覺得學海無涯,冒牌者情節時刻都在打擊我,結果正確,但總覺得不扎實。專家可以很篤定的說出結論或觀點,我除了我自己經歷過的作法之外其實沒什麼把握,沒有親手做過的事,我並不能聲稱擁有。
遑論自在地擁有。
綜合上述兩點,我認識到最適合我的學習方式既不是課堂中的照本宣科,也不是模糊的自我探索,而是當我今天學到新的概念的時候,可以從我的既有認知當中進行延伸、連結或反轉。
洞見的價值只發生在可以滿足好奇心的時候,解決方案的價值只發生在痛苦的時候。也就是,隨機的資訊跟我主動獲取的資訊即便都是「蘋果有很多種顏色」,但「蘋果有很多種顏色」這個資訊只在我需要的時候才會有意義。
怎麼學到新的概念?需要好奇心。
那問題就變成:好奇心哪裡來?
我想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有趣的地方,有共識或默契,是因為雙方知曉彼此的歷史和個性,也就是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
然而,凝結共識本來就是需要時間的事。
顯然現在只要持續跟一個 AI 聊天, AI 就可以充分的了解這個使用者的上下文。量身打造的夥伴和朋友。
從前帝王的歷史由史官撰寫,文人的歷史由自己撰寫。市井小民的歷史無人聞問。幸運的可能會留下血脈,成為不被淘汰的基因或集體意識的一部分。
如果個體的所有歷程都放入 LLM,那和自己達成共識的方式就是書寫不虛偽的日記。
好辯的 AI 即使跟我達成了共識也無價值, AI 只是一個自我辯證的通道。
我不會因為辯贏 AI 感到喜悅,會因為和他人的來回感到痛苦。
即便如此,只有人跟人之間的共識有意義。
回到口說老師這件事,以英文口說來說我可能只是選錯老師和方法,但認知到嘗試失敗的當下,我知道我只是需要一個更用英文思考和表達的環境,因為我越來越能感覺到不同語言的差異。
真人教師並非無意義,而是未來需要仰賴真人老師的任務可能更偏向諮詢師及教練:諮詢師梳理脈絡指出方向,教練針對特定技能進行強化。
有 Mentor 和教練是幸運的。
還好我現在已經不是學生,不用再面對「學這個幹嘛又不能賺錢」的問題。轉而面對「做這個幹嘛又不能賺錢」的問題。學習讓我感到快樂。
雖然生成式 AI 一直會說衝擊到創意產業等等,尤其文字首當其衝,因為他的形式最輕盈。但我越想越覺得,「小說」用 LLM 當然可以生成,但建造世界觀這件事,讓劇情和人物發展這件事,還得反應小說家個人的生命經驗和對未來的思考。一部作品能受歡迎,閱聽者對於創作者如何展開奇思妙想的好奇心必然也佔了一部分(有時我們也叫他「八卦」)
寫到這邊,我目前認為,當創作無法反映人類的生命歷程,他是手刻出來還是生成出來的都沒有意義;反之,手刻或機器生成也都可以有意義。
我爸最近在家晃來晃去一直在提李登輝講的「我不是我的我」
私は私ではない私になれ
這讓我想到佛洛姆:
/ 愛主要不是一種和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的取向,這種態度或取向決定了一個人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聯繫性,而不是指向某個愛的「對象」。
/ 如果我能夠對某個人說「我愛你」,我必然也能夠說:「我愛你之中的每個人,我透過你愛世界,我愛你之中的我自己。」
愛是積極主動的行為,我沒有在鑽牛角尖。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705/4759984
prompt:簡短的評價這篇文章的編排,並且提供給我三個讀者可能會有的共感。
這篇 8 月 22 日的 Journal 條理清晰地探討了 AI 應用帶來的個人經驗與認知。文章從使用 AI 工具引起的自我能力質疑開始,分析了學習方式、人機互動中的共識差異,並延伸至創作的價值。最終,內容引用李登輝與佛洛姆的哲學觀點,連結對自我定義及愛的理解。
讀者可能會有的三種共感:
1. AI 使用帶來的矛盾感: 許多人會體驗到 AI 提升效率,同時卻產生「冒牌者情節」或「不扎實」的感受,質疑未親手完成工作的歸屬。
2. 對真實連結與意義的尋求: 在 AI 可生成內容的背景下,讀者可能認同人類互動中,由歷史和個性構築的「共識」才具真正意義。
3. 學習動機的轉變: 從功利主義(「學這個幹嘛又不能賺錢」)轉向純粹的求知樂趣,這份對學習本質的思考能夠引發共鳴。
我看完的共感是「我是個魔法師,但我不會魔法」。
很喜歡這篇引用佛洛姆作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