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比較功利(銅臭味)的角度來探索教育劇場
這個題目來自我反覆咀嚼的個人經驗:「我們以前 3萬元就會覺得是百萬製作,出了社會才發現100萬也做不出以前3萬元預算的規模。」 咦?為什麼我會將這個落差視為理所當然?
昨天在18位親友的支持之下開通了電子報,電子報的下方我試玩了投票功能,看看發展中的哪一個題目大家比較想看。
沒想到是這題(後來再看變成「說服老闆使用 slack」,但來不及,我已經寫了)。
這個題目來自我反覆咀嚼的個人經驗:「我們以前 3 萬元就會覺得是百萬製作,出了社會才發現 100 萬也做不出以前 3 萬元預算的規模。」
咦?為什麼我會將這個落差視為理所當然?
● 有沒有機會,我們把所有參與人的時間成本放進去損益表
票房極限:8場 * 600人 * NT$1,000 = NT$4,800,000
人力成本(NT$300/小時):
演員與導演:20人 * 15小時 = NT$90,000/週
技術人員:20人 * 10小時 = NT$60,000/週
行政人員:10人 * 10小時 = NT$30,000/週
成本:NT$180,000/週
12週人力成本假設:
初期(70%工作量):NT$126,000/週,NT$504,000
中期(100%工作量):NT$180,000/週,NT$720,000
末期(120%工作量):NT$216,000/週,NT$864,000
總計:NT$2,088,000
這些僅僅是將人力預留下來的錢,然後我們才能討論票房可預見收入剩下來的,兩百多萬要怎麼用。
甚至還沒算進場租、設備,或是票房不如預期時該怎麼做。
更是尚未根據「專業」來計價。
● 我們當中必須有人持續地談論錢
薩泰爾開業初期,昔日同窗在臉書發文大意說們就是充滿銅臭味。時至今日,我們身上又增加了很多標籤,銅臭味這個描述顯得是相當溫柔了。標籤已經烙印在我身上。
薩漸進式的學習如何公平的對待錢。我們從幾萬元、幾十萬、幾百萬、一路推進到幾千萬的製作。這裡的成長不談營收的成長,談對規模的想像。
對規模的想像,是在創意內容之外輔助創意的元素也要一起考慮。例如執行一切內外場流程、行銷活動,要如何更加細緻,從可行性當中發揮創意。
錢提供創意試錯的空間,錢是我們知道每一分錢花到什麼地方,以確保資源都是花在刀口上。控制預算並不是消極的砍價,而是合作方能雙方確保資源交換,能符合雙方的期待。
我們只是想做喜劇而已。
為了要自由的推出作品,我們當中必須有人持續地談論錢。
● 保護傘的真實樣貌
我所經歷的教育劇場,並沒有將參與人的時間價值納入計算。我們將無盡投注視為美德,也確實,擁有充分時間打磨作品的機會是很難得的餘裕。這對於探索美學和追求是正向的,卻會導致在面臨真實市場時耗盡自己。
這是學校創造出來的緩衝,是餘裕,也是玫瑰色的眼鏡。
我曾有一段時間沒有很理解補助款的含義(非引戰),
補助款要能支持的是「環境」和「系統」,讓環境和系統創造更多公平的機會,降低資本可能帶來的品味傾軋。
若思考的方向是「環境」和「系統」,保護傘之下應當是多元的作品,讓更多未被市場發現的才華有辦法蓄積能量,而後迸發。
能量迸發以後呢?
要能永續經營,以我現在的能力,還是只能說出除了補助之外「我們需要商業模式」,這樣蒼白的話。
我希望資本能加入,成為打造「環境」和「系統」的一部分。資本的任務不是尋求單一作品的成功,而是讓更多作品有機會成功。
● 錢是交易的其中一種媒介,透過交易標的可以更加清晰
寫到這裡,我好像開始理解到投資的含義,投資是用當下的金錢和未來交易。要讓未來能一直來,並不是把錢放著就不管,而是盡可能促成心中所想的未來。
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點,同樣一個一百萬的意義不同;不同人,在同一個時間點,同樣的一個一百萬的意義也不同。
所以資本會發生流動。
當然了,在金錢之外,能用自己的專業交換機會,用自己的時間交換未來,也可以視為一種投資。「友情金幣」依然是可以發生的,這也許可以另開一篇。
● 小結
這個題目覺得越寫越危險,如果用最惡意的方式度量這篇文字,我擔心會被簡化成「把人的價值視為資源且鼓勵透過互惠自我剝削」(希望不會但我就是會膝反射很糟糕的被誤解的情境)。只能相信閱讀到這篇文的讀者,願意先理解我試圖想要表達的內容。
為什麼會持續思索這題,是為了要解決我自己面臨的問題。然後在環境以及個人經驗裡持續探索。
如果一個學系是一提供一種觀看世界的方法,戲劇系的鑰匙既浪漫又務實。我想我會一直談論戲劇系帶給我的影響。這其中包含束縛和解放。製作學生製作,是校園裡提供的難得機會,在半年內讓產品(演出)從設計、開發到把自己賣出去,經歷完整的生命週期。
如果加入了對人的談判這題、還有會計,那戲劇系是無敵的。
劇場是讓人短暫忘卻現實,放任情緒和理解相連的魔法。浪漫的部分在於,我們運作各種元素,致力讓魔法在劇場裡成真。
以下引用《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好好看。
雖然我不願將經濟學或生態學簡化成一樣的事,但經濟與環境之間有一條看來值得在此提出的關聯:在人類財富集中的歷史裡,人類與非人類雙方都被化約成了可投資的資源。這種歷史鼓舞了投資客徹底異化人與物品,也就是使之獨立存在,彷彿生活上的糾纏不再重要。5透過異化,人與物品變成了可移動的資產;它們可以被去除距離限制的運輸技術從原生的生命世界中移出,然後再與其他地方的生命世界中的資產交換。
感謝敦智提供校閱和寫作建議,以上言論僅代表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