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徐的玩家之愛
從邦勞回來了,感覺身體還在過菲律賓時間。這趟來邦勞是為了自由潛水 AIDA3,考過A2 之後講了三年,還真沒想到順利一次考過了,其實心裡很激動。AIDA3的其中一個過課標準:一口氣下潛到24米。
(A2 的標準是 12米)
(順帶一提,世界紀錄是 253.2米)
訓練的機會很珍貴
教練安排了四次海訓。
這裡的規則是這樣:早上八點來自世界各地的潛水員聚集在瑜伽室、各自拉伸和暖身。8:45 前著裝完成登船,九點時間到船就開,不會等人。接著船出海到的潛點,開始放流。
兩小時後原船來接回岸上。
這裡只有海,第一次感受到深不見底(大概200米)。硬要說有甚麼生物,有時會有水母,只是水母並不是特別受歡迎。
之前的潛水經驗,總有東西可以看。看魚、看珊瑚、看地形。東北角的看不見底,是能見度很差的關係。
海訓一開始就卡右耳平壓,這令我感到沮喪。沮喪來自於——該來的還是會來,我終於要面對其實我不會平壓的事實。
雖然自潛玩了四年,我的平壓方式一直都是「不知道怎麼辦到的免手平壓」。但反正就是下得去,也沒啥毛病,就這樣將就了四年。
這是早在半年前就預約好的訓練,下潛的次數很珍貴。
包含夥伴戒護的次數,一次海訓,從暖身起大概可以下潛15-20次。實際上自己下潛機會只有不到10次。
這也是第一次我深刻地體會到,精準的安排自己的下潛計畫很重要。如果浪費時間在一些低級失誤上,會非常可惜。
不去看目標深度在哪裡
超過中性浮力點,開始進入自由下墜階段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感襲來。深不見底的海水仿佛要將我吞噬,我感到自己正在失去控制。
超過某個深度後,身體開始自然下沉,這就是所謂的自由下墜。雖然理智上知道這是正常的,但第一次經歷時,那種失重感依然令人不安。
教練說「要不要試試看閉上眼睛?」我無法克服閉上眼睛這件事,但當我把專注力放在眼前的繩子上,恐懼感確實減輕了。我能更專注於身體的感受,而不是被視覺上的深度所干擾。
用手去感受水中的深度標記,而不是用眼睛去看。這種觸覺反饋不僅幫助我確定位置,也讓整個下潛過程變得更加冷靜和有控制感。
在水裡除了專注平壓之外,我開始學會感受身體的每一個細微變化。是真的到極限了嗎?橫膈膜要開始抽了嗎?還是只是心理作用?這些問題在下潛過程中不斷浮現,畢竟適時放棄也很重要。
第一次超過負浮力,竟然出奇地平靜。
Free fall 的體驗很 zen,我很喜歡。
冒牌者情結
一直以來,對於身體技能沒什麼自信。很難踏實的講出我真的會什麼,大部分的時候都很笨拙。
舉例來說:
水肺潛水,上完課付完錢然後就考過了。
重訓好幾年,依然不知道怎麼設計課表,教練叫我拉多重就多重。
大學時是啦啦隊隊員,但不會翻騰,也不是 flyer。
我不擅長任何球類運動。
滑水也是,我總戲稱是錢堆起來的愛好,今年沒有繼續燒錢,這個技能好像不再屬於我。
這次海訓,摸到24米標記時,心魔好像被解開了。
三天之內顯著的進展,說明了循序漸進的訓練有效。
深度推進之外,最重要的是,我不再感到恐慌,因為我能清晰的感受到身體的變化,並且能理解身體為什麼變化。
謝謝教練、謝謝潛伴、謝謝恕翰,沒想到從13歲玩到30歲還能一起考過 A3。
懂得越多就越保守,我很慶幸我身邊的潛水員不只都很注重安全,也不會亂擦防曬下水。
就算沒有成為專家,也想要成為令人安心的潛伴。
本篇沒有 Garmin 贊助,但我真的謝謝 Garmin,擁有一支可靠的潛水表,做為下潛的依據和深度提醒,真是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