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生產力工具學會的三件事(和關於信仰的雜感)
我經常被問到「你本來就會使用嗎?」是也不是,我的老師來自四面八方、來自 google、來自工具本身。 這是前次電子報列下的題目之一,另外兩題我也會慢慢寫完的。
先講結論:
雖然我確實很會使用生產力工具,我仍強烈的主張 spreadsheet (試算表)是解構資訊和行為的第一步。
Spreadsheet 將複雜資訊解構成標準化資訊的第一步,生產力工具是資訊加上使用者更能理解的介面,也就是加上了體驗設計的標準化資訊。
如果沒有搞清楚生產力工具的目的,為了管理生產力工具而衍生的困擾,真正會讓人崩潰。
用途理論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使你專注在正確的複雜性上,它把複雜的東西分解成創新成功所需要了解的元素。那就好像「完整、全面的電影敘事」和「隨機挑選幾個零星畫面作為亮點」的差別。用途理論可以描述故事的全貌。(創新的用途理論)
我從生產力工具學會的三件事
為什麼要區分任務和日程
Dependency 是什麼
Metadata 是什麼
為什麼要區分任務和日程
為什麼有 google日曆了,還要有任務管理?開始工作之後,我才慢慢理解到,日程和任務是不一樣的。
功能不同:日程關注「何時」,任務管理關注「做什麼」和「如何做」。 例如某月某日「會議 A」,在日程上標記時間,而任務管理則列出:
準備資料
聯絡參與者
預訂會議室
Dependency 是什麼
說到任務,就需要提到我從 Asana 學到的 "Dependency" (依賴關係)
依賴關係是一個普遍存在於各種專案管理方法和軟體開發流程中的概念,包括瀑布流模型、敏捷開發,指的是專案中不同任務、活動或元素之間的邏輯關聯。
在專案管理中,依賴關係通常表示:
1. 某個任務必須在另一個任務完成之後才能開始
2. 某個任務的完成依賴於另一個任務的輸出
3. 多個任務必須同時完成才能進入下一階段
在從 Asana 的介面上看到這個詞彙以前,我從未有過專案管理的方法論。但當 Timeline 介面上因呈現 "Dependency",而拉出任務與任務之間的關係線時,我開始體會到畫出依賴關係的意義。
Metadata 是什麼
Asana 的任務介面上,只要有任何使用者做出變更,就會即時記載下來。
我花了很多時間才理解 Metadata 的意思。Metadata (元資料)是「資料的資料」。
除了記載上述這些任務、活動、元素變更,也標準化的記載資料的性質、來源、擁有者及創立時間。
那我是怎麼學習的呢?
閱讀範本,試圖理解範本中的場景
閱讀說明書
直接找一個身上的小題目上手實作
Keynote 等等文書處理工具也都有範本,卻沒有如同 Notion 帶給我的思考。我從 Notion 的範本中,推敲什麼是 「團隊 wiki」,為什麼需要「團隊成員列表」。
我的工作經驗有限,在彼時彼刻,閱讀範本就像是在窺探另一間公司的運作細節。
範本做得非常好的工具,還有另一個舉例,就是 canva。好的範本可以提供使用者對場景的想像,我想這也是為什麼 canva 的價值主張一直以來都與 Adobe 不同,所以不需要同時比較。
任何工具都比不上採取行動
講出來其實沒有魔法,就是一直問自己「為什麼」「我能怎麼用」
為什麼這個功能會出現在這裡
為什麼這個功能有這個操作限制
為什麼這個介面會長這樣
例如:看到一個「自動存取郵件附件到雲端硬碟」的功能。
我就會想,在什麼場景我會需要這麼做?
保留專案資料,只要被標識為某個特定 gmail 標籤,就被視為某個專案的素材
同上,保留正式資料,例如董事會、股東會資料
保留信用卡帳單
保留軟體服務的帳單,用來確保報帳流程
有些人可能會希望我提供更詳細的教學,這點對我來說,在時間精力有限的狀況下,相對窒礙難行。
每個人的小小需求大相逕庭,因此,比起 Step by step 的教學,我更傾向提取行為背後的目的,觸發想像,進一步協助創造更多案例。
之前去朋友的公司分享,前幾天遇到老闆,他表示現在公司內每兩個禮拜就有一次非工程師的開發大會。
好厲害。
關於信仰、行為和場域的聯想
想跟大家分享國產遊戲「打鬼」的破關畫面,我不是遊戲玩家,但仍會時不時把這個破關畫面打開來看。
一方面是喜歡血肉果汁機,一方面是畫面真的太帥了。
「焦點」(focus)就是拉丁文「壁爐」的意思,每一次我們使用這個字,就在無意之中對火的聚集力量——那無可匹敵的力量致敬。圍坐在火堆前想像自身的那個社群可能是一家人、一個村落,甚或一個國家。(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最近在拜拜的時候,我開始對宗教信仰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執行,感到相當敬畏。
不只是對神明,也對宗教行為本身,和運行宗教的團體,感到十分好奇。
「為某人建廟」,為什麼會成為一個行動呢?
為什麼會有參拜的行為呢?
為什麼會有進香團呢?
進香的流程是如何被定義下來的呢?
神靈的系統是如何被記憶下來的呢?
不止是台灣的 YouTube,我也開始看其他華語區講述道教信仰的內容。也許用詞會有些許不同,例如乩童在馬來西亞也稱跳童,其餘參拜和問事的流程,和台灣、中國的信仰體系是一致的。
參拜的順序、神明掌管什麼樣的事物,又讓整個信仰體系裡的信眾擁有一致的認知,更進一步有一致的行為,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信仰及宗教活動簡直是使用者體驗設計的究極場景,透過集體的意志,讓人進到場域就知道要完成什麼行為。
講到場域和行為,這邊也小小揭露一下糗糗的我。
一直到大學畢業之後,才開始不會害怕搭公車,我很害怕招手攔車…
萬一同時有兩台車準備進站,後車沒有看到我,但前車誤會我要上車的話,該怎麼辦?應該要在公車開始進到停靠區前就招手嗎?還是要前輪進到線內之後再招手?
最近搭公車的時候,有一台車在擋風玻璃前放了一個手寫的告示,大意是這樣:請招手攔車,不要用眼神示意。
看到這張放在窗前的 A4 白紙,我感到相當釋然:原來不是只有我一直沒有掌握攔車的訣竅…………
雖然我也忘了是哪一路的公車,司機應該也不會讀到這篇文章,但我仍想表達感謝,因為這是一個十分清晰的指令。
同樣的道理,任何餐廳或服務業的場景,若能直接清晰的告知指引,例如怎麼排隊、餐前還是餐後付帳等,我都會非常感謝。
時常看起來眼神空洞,很有可能是因為腦中還在運算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
(能好好生活的人已經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了)
任何場域都會需要使用者的 on-boarding process。
進到一個團隊時,探索如何協作;
開始使用一個生產力工具,探索如何真正應用。
不能一步到位也沒關係,生活也需要試錯和練習。
會開始接觸使用者體驗設計和知識管理,我想也是因為我犯過太多錯,一直到現在,還是會突然意識到幾年前的「錯誤」,而感到羞赧,這之後有機會再寫好了。
當然,我也知道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明白的寫下所有的操作手冊,這些行動交互下來的知識,我們會稱之為經驗。生活中實在有太多因為「經驗不足」和「不會」帶來的挫敗感。
如同使用 LLM、訓練 LLM,在社會中長成為一個人的過程,其實也是不斷輸入指令和知識,反覆試錯而來。
世界太大了,我不懂的東西絕對比我能掌握的認知更多。
只能期許自己,面對未知,最少最少,以開放和友善的態度應對。
最近跟同事或是跟其他公司,交流如何設計適配的「資訊系統」,我總是會想到宗教信仰、閃現這些日常的小小場景。
所有的行為都是基於某種意念。
沒有具體行動綱領的狀態之下,道德就是行為的最高準則,符合道德必然是美。
我仍在探索發布內容的最佳途徑,以下與這個電子報平行經營的渠道,有時會同步,有時不會。如果你喜歡,歡迎訂閱電子報!
Substack|無用之用|Master of None
Instagram|@ms.eatingtpe
Medium|From Conception to Completion
Podcast|Master of None 沒事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