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休完長假回來,完成三個採訪通告,每次的對話都讓我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也一次又一次的發現自己的不足。由衷感謝各路編輯給我的機會。
接受專訪透過反覆講述任務或使命,好像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催眠,記憶這些細節,充實而愉快。
薩泰爾娛樂搬了新的辦公室,CXO 們終於有了自己的桌子,有倉庫、有攝影棚、有更衣室和化妝桌。這是第四個辦公室,從夜夜秀在三創育成短暫一季、友人的客廳到安森辦公室,我們開玩笑說從上一個地方到這裡花了四年,下一次移動不知道會到哪裡?
新辦公室大樓地靈人傑,少了逼仄的空間和雜物堆疊,每個人能有自己的位子,有了門面和很多間廁所、會議室,我們期待能更好的讓同仁發揮所長。
這是個令人嚮往的環境嗎?
空間的問題解決了(感謝營運團隊的貢獻),我開始思考更深層的困境:這份工作能否成為成員獲得成就感的來源?
我想知道這工作是否值得憧憬?
我們營造的環境是否能讓成員感到安全?
安全來自於能相互理解,能相互理解的環境,前提是把話說清楚。一個能把話說清楚的環境,成員必然是自由、自信且自在的。
於是我的題目變成如何持續為成員創造這樣自在的空間,使他們能自由探索,找到自信的來源。
如果我把這些想法貼在Threads上,可能只會收到「閉嘴,加薪就好了」之類的回覆,所以我打算不在那裡分享。
工作固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如果工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希望我們能創造出一份不會成為身心負擔的工作。
不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獄
世間苦難都來自互相糾纏,如果不要開始就不會糾纏,但這是不可能的。
可能真的太苦惱了,回到家煮完飯,做些家務後腦子就會直接關機,睡眠時間變本加厲的從晚上九點半開始,有時三四點就醒了,開始把瑜珈墊拿出來,找點不用動腦的事做,省得又被情緒淹沒。
經過幾天的探索,原來我的負面情緒是「不甘心」,這個不甘心來自於發現我極力營造的環境有部分有毒,沒有積極覺察的結果就是會對其他人構成傷害,這令我輾轉難眠。
以下引用自己大概兩年多前的貼文,基本上都是我爸跟我講的。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好或是絕對的壞。如果這個人九壞一好,這個好正好也讓你很好,那他就是好人;反之這個人有九好一壞,這個一壞剛好影響你很多,那這個時刻他對你而言就是壞人。」
我問他「我知道好人跟壞人只是過度簡化的概念,但我還是會忍不住去想這次是真的遇到壞人。」
他回答這是時機跟機會的問題:不同的思考模式跟經驗本來就會帶來衝突,有刺激才會有進步的空間,雖然知道保持原本的樣子會很安全但就是一種選擇。
「只要你守規矩,本來就會吃一點虧。感到委屈是一定的,很多事情不一定公平,不過現在發生的事不代表二十年後還會一樣,重要是你的成長會帶你到什麼地方。」
他說講道理跟不講道理都只是手段,過程可以讓你看清別人的意圖,重點是最後你能做出決定,自信可以幫助你做你自己的決定,做決定的自信來源是紀律,所以要守規矩。
總之,如果是基本動作的問題,錯了道歉跟改就是了。
他人即地獄,無法限制別人的行為,只能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行動,例如:禮貌、主動釋出善意、遵守交通規則、工作上不隨意發散情緒、不搞砸。
完成份內的事,關照他人的需求,盡可能不構成別人的地獄。
這個四月好漫長。幾天沒打開電子報後台,發現已經破 1000 人訂閱了,很感謝來自各方的訂閱,如果我的文字有正好觸動到你,很期待你的回信。
我仍在探索發布內容的最佳途徑,以下與這個電子報平行經營的渠道,有時會同步,有時不會。如果你喜歡,請訂閱電子報
Substack|無用之用|Master of None
Instagram|@ms.eatingtpe
Medium|From Conception to Completion
Podcast|Master of None 沒事找事
sunny 說的真好!!!